?石獅市總工會職工子女暑托班自7月7日開班以來,已有一周時間。在這充滿蟬鳴與歡笑的7天里,從革命精神的傳承到安全意識的筑牢,從非遺技藝的體驗到體能素質的錘煉,一系列特色課程不僅為職工子女搭建暑期成長平臺,更以閩南文化、非遺傳承等亮點工作,讓這個夏天充滿別樣的文化溫度。
作為本周課程的重中之重,“非遺進課堂”活動讓孩子們近距離觸摸閩南傳統文化,成為暑托班最鮮明的特色。寶蓋鎮暑托班里,只見泉州木偶戲傳承人指尖輕捻絲線,木偶便在臺前邁著碎步演繹民間傳說,隨后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接過簡易木偶,在“提、撥、勾、挑”的嘗試中,感受“木石有情、傀儡有靈”的技藝精髓。在永寧鎮暑托班的閩南童謠課上,李顯揚老先生用帶著海風氣息的方言念起《天上一塊銅》,孩子們跟著節奏拍手學起來,軟糯童聲與滄桑鄉音交織,讓閩南童謠在課堂煥發新生。鴻山鎮的臉譜油紙傘、永寧鎮的漆扇制作現場,孩子們揮毫潑墨,將對美的理解繪于傘面扇骨,晾干后的作品雖顯稚嫩,卻承載著文化傳承的種子。這些課程打破傳統托管的邊界,讓暑托班成為閩南文化的“傳習所”。
一周來,各暑托班亮點頻現:錦尚鎮的革命故事課上,周國球老師講述的石獅新四軍事跡,讓孩子們在歷史細節中厚植家國情懷;鳳里、湖濱街道的安全課堂,通過情景模擬、知識問答,讓安全意識深植孩子們心間;靈秀鎮的運球大賽、公安系統暑托班的“站軍姿”,則讓孩子們在運動中學會協作與堅韌。
石獅市總工會負責人表示,暑托班的初心不僅是“看護”,更是“培育”。未來,工會將繼續深耕本土文化資源,讓非遺傳承、閩南文化等特色課程成為常態,以多元課程體系護航職工子女成長,既解職工后顧之憂,更讓孩子們在這個夏天收獲知識、傳承文化、錘煉品格,度過一個有意義的假期。(記者?陳嫣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