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媽都78歲了,繼續治療會不會反而增加痛苦?”今年8月,張奶奶(化名)的生命被顱內的一顆“不定時炸彈”步步威脅,在石獅市醫院腦科中心神經外科,家屬眼眶泛紅,對是否治療猶豫不決。
入院那天,張奶奶因突發的劇烈頭痛被緊急送醫,查體時已出現神志嗜睡、頸部抵抗的癥狀,同時,雙側瞳孔對光反射遲鈍,這些信號都在提示病情危急。在進一步的顱腦CT及CTA檢查中,結果更是讓人揪心:左側后交通動脈動脈瘤破裂引發蛛網膜下腔出血,且顱內還存在多發血管狹窄。
對于高齡患者而言,這場手術難度極高,術后恢復也存在不確定性,家屬為此陷入了兩難。但是值得高興的是,僅在接受治療2周后,張奶奶便順利出院,康復效果遠遠超出家屬預期。這背后,正是石獅市醫院當前傾力打造的區域“最強大腦”所提供的堅實支撐。
1 破壁融合成立“腦科中心”
今年4月,石獅市醫院與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福醫附一醫院”)簽約,揭牌成立“醫療聯合體”,共建“腦科中心”,這一舉措打破神經內、外科傳統壁壘,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縣域,讓石獅及周邊地區的疑難重癥患者能夠就近享受到省級同質化醫療服務。
石獅市醫院與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共建腦科中心
“在全國縣域醫院內,推動神經內科與神經外科融合并成立腦科中心的案例尚不多見,但‘破壁融合’已是現代神經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福醫附一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石獅市醫院腦科中心第一主任蘇興奮指出,腦血管病、腦卒中、帕金森病、癲癇、三叉神經痛、腦腫瘤等神經系統疾病,通常需要內科藥物治療與外科手術干預的緊密協同,而傳統分科模式難以實現此類高效銜接。
此前,石獅市醫院神經內、外科獨立分設,難以形成診療合力,尤其在面對復雜疾病時,患者往往需要轉診至福州、廈門等地的上級醫院接受治療,奔波勞累,負擔沉重。
腦科中心的成立有力扭轉了這一局面。福醫附一醫院充分發揮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資源優勢,將人才、管理、教學“三位一體”平移至石獅,不斷推動神經內、外科學科交叉與技術創新,讓“大病不出市”的民生目標穩穩落地石獅。
2 省級優質資源下沉縣域
依托緊密型“醫聯體”合作,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省級優質醫療資源正持續向石獅市醫院腦科中心滲透,全方位賦能縣域學科發展。
多學科共同探討疑難病例(蘇煜強/攝)
6月,福醫附一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蘇興奮就任石獅市醫院腦科中心第一主任;7月,同院神經外科七區臨時護理負責人、主管護師吳麗金出任中心護士長。在此基礎上,中心實施“引進來+走出去”的培養機制,打破縣域人才瓶頸,增強學科發展后勁。
“我們計劃推動福醫附一醫院神經外科、神經內科、康復科等名醫工作室成立,屆時,相關學科專家將定期到石獅開展坐診、講座、查房、診療及手術帶教。”石獅市總醫院院長黃書琳介紹,醫院還將選派業務骨干前往福醫附一醫院進修,并通過建立“老中青”傳幫帶機制,逐步打造自主人才梯隊。
此外,中心將同步構建立體醫療網絡,為神經系統疾病患者提供全周期規范診療。向上,緊密銜接省級資源,一方面推進遠程會診平臺建設,實現石獅患者的影像資料、病歷信息與福醫附一專家實時共享,讓數據多跑路,患者少跑腿;另一方面完善雙向轉診綠色通道,極疑難、復雜手術病例可快速上轉至福醫附一醫院,進入康復期后再下轉回石獅,讓分級診療落地見效。
向下,延伸基層服務觸角,通過培訓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腦卒中等疾病的早期識別能力,同步暢通雙向轉診綠色通道,患者在中心完成急性期治療后,下轉社區接受康復干預,形成“急性期—康復期—長期護理”的無縫閉環。
3 系統學習 深化學科協作
融合的關鍵,在于持續打破內部壁壘。
腦科中心成立后,首先將神經內、外科病區整合至同一層,消除空間隔閡,并通過開展系統化、高頻次的業務學習活動,加速驅動診療模式由“單科作戰”向“多學科共治”革新。
推出首屆診療方案系列專題講座
召開護理規范化培訓系列課程
5月,正式啟動臨床業務學習系列講座,由該院神經內、外科專家輪流主講,邀請相關科室參與授課,增進跨學科交流;7月,推出首屆診療方案系列專題講座,由福醫附一醫院及該院相關學科專家分別授課,提升學科應用實踐能力,同時,召開首次護理規范化培訓系列課程,為危重癥患者救治中“評估—交接—延續護理”全流程同質化管理筑牢基礎,更讓省級優質經驗精準下沉,賦能基層護理水平進階。
破壁融合的最終目標是讓患者受益。中心全面推行聯合診療模式,組織神經內、外科醫生共同閱片、研討病情、快速決策,為患者爭取寶貴救治時間。以急性腦卒中為例,究竟是采用神經內科主導的靜脈溶栓、取栓及脫水治療,還是施行神經外科手術減壓,由專家綜合評估后,選取更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
“當前,我們還在推進‘聯合專病門診’建設,未來將由神經內、外科專家共同坐診,患者在一個中心內就能享受從診斷、保守治療到手術治療乃至康復的全流程服務。”黃書琳表示。
4 多項技術突破造福患者
融合的成效,很快在臨床實踐中得到驗證。
實施后顱窩減壓手術
面對張奶奶復雜的病情,腦科中心沒有放棄,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謝波從病情解讀、方案細節到術后護理、康復預期,逐一分析,打消家屬顧慮。
而真正的挑戰,始于術前的主動脈弓DSA造影。影像清晰顯示,張奶奶的左側頸總動脈開口與主動脈弓呈平行狀態,這是臨床中棘手的“倒反天罡”橫行弓情況。若按傳統經股動脈路徑操作,需“逆路”穿行,風險極高。
“改道!經右側橈動脈走!”神經外科團隊迅速調整策略,采用“右側橈動脈—右側鎖骨下動脈—頭臂干—左側頸總動脈”的路徑破解難題,完美避開血管解剖結構的阻礙。這也是石獅市醫院首次嘗試通過該路徑治療顱內動脈瘤,標志著腦科中心在神經介入領域邁出了新的一步。
“腦科中心自成立以來,通過省級技術帶教與示范,有效填補外傷急診、腦血管病、腦腫瘤等技術空白,讓更多患者留在本地治療。”石獅市總醫院黨委書記孫飛輪指出,中心已先后開展腦動脈瘤介入栓塞術(包括顱內復雜多發動脈瘤一期介入術)、血管畸形介入栓塞術,神經內鏡下腦血腫小骨窗清除術、硬膜下血腫清除術,顯微鏡下腦動脈瘤夾閉術、腦動靜脈畸形切除術,以及顱內腫瘤(腦膜瘤、膠質瘤、轉移瘤)切除術等微創或高難度手術。
孫飛輪表示,下一步,中心還將拓展功能神經外科、神經重癥等領域技術,并聯合重癥醫學科籌建神經重癥監護室、神經康復病房,共同提升神經疑難重癥患者的救治能力。
(記者 黃翠林 通訊員 陸平)